高度近视给患者造成诸多不便,严重影响其视觉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如何治疗高度近视,如何提高手术效果与稳定性是当前眼科研究的主要方向。
1.临床中治疗高度近视的两种手术方法的利弊
临床上应用于治疗高度近视的方法主要有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种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前者为外眼手术,手术风险小、操作简便、使用范围广,而且价格适宜,虽然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存在屈光回退和视觉质量降低等问题,仍是目前治疗高度近视的主要方法;后者具有矫正范围大,不破坏屈光间质、保留调节力及潜在可逆性等优点,但作为内眼手术,需要较好的手术技巧和经验,避免对眼内组织,如角膜内皮细胞、虹膜及晶状体等造成损伤,而且手术价格昂贵。因此,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多应用于角膜厚度相对偏薄而不宜接受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是目前治疗高度近视的辅助方法。
2. 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治疗屈光不正
自1953年开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开始应用于治疗屈光不正。按人工晶状体固定位置而分为房角支撑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以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分别固定在前房角、虹膜以及睫状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通过弹性襻支撑在前房角而固定,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利用襻夹口夹持虹膜周边部组织而将晶状体固定于虹膜表面,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则固定于悬韧带上。人工晶状体通过夹持虹膜根部少量组织而固定置于虹膜表面,通常长轴在水平位。因为虹膜周边部血管神经较少。而且虹膜夹柔韧性好,对虹膜的损伤较小,人工晶状体植夹持入较少影响虹膜的血流和运动。人工晶状体结构呈拱形,使虹膜组织和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分离,其拱顶距虹膜平面0.92mm,人工晶状体体积约占前房空间的30%,距离角膜内皮的最小距离大于1.5mm。独特的设计使其与眼内组织结构最少接触,将角膜内皮的损伤降至最低;避免接触自然晶状体,减轻并发白内障的发生率,减少瞳孔阻滞的发生。
3.两种手术的疗效比较
本研究对ICPIOL组及LASIK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ICPIOL组术后1d裸眼视力明显提高,术后7d裸眼视力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此后裸眼视力逐步稳定。50只眼(82.0%)的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仅1只眼(1.6%)的术后矫正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行,其余60只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高度数眼睛镜片会导致视网膜成像发生改变,眼球转动偏离中心会产生三棱镜效应,还会使患者视野缩小,产生球面差、色差灯,导致视功能的下降;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更接近眼的节点;人工晶状体固定以瞳孔为中心,中心定位好,成像质量更高;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暗光瞳孔直径减小,降低透明晶状体周边部引起的球面差和色像差,从而提高视功能。
4. ICPIOL术的缺陷
由于ICPIOL一般没有散光矫正功能,因此在残余屈光度中柱镜比例较大。外界物体经过散光眼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因而对远近视力都存在影响。为解决散光的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但都存在缺陷。ICPIOL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多数出现在手术当天,经降眼压治疗后眼压降至正常,主要原因为粘弹剂残留,也与瞳孔阻滞、房角部分堵塞有关。虹膜损害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直接与虹膜接触,容易引起色素脱落,晶状体夹持易造成虹膜局限萎缩,晶状体重力作用引起瞳孔变形。
总之,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其对角膜内皮细胞、虹膜以及晶状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